跳至正文

安全光栅的红外线原理

安全光栅的红外线原理基于‌红外光束的发射、接收与信号分析‌,通过非接触式检测实现设备的安全防护,具体机制如下:

一、红外光幕的形成‌

发射与接收结构‌

安全光栅由‌发射器‌和‌接收器‌组成,发射器内置多颗红外LED(如940nm波长),以平行排列方式发射密集红外光束;接收器对应设置相同数量的光电传感器,用于实时接收光束信号‌。

发射器与接收器对射安装,形成覆盖危险区域的“光幕”,光轴间距(如14mm或30mm)决定检测精度与保护范围‌。

光幕类型‌

直线扫描‌:光束垂直排列,适用于通用防护场景‌。

交叉扫描‌:光束交错排列,提升中心区域检测精度,最小可识别物体高度降低至直线扫描的2/3‌。

二、红外信号的调制与抗干扰‌

调制技术‌

采用‌时分检测‌或‌高频脉冲调制‌(如38kHz),通过编码区分有效信号与环境光干扰,确保检测稳定性‌。

例如,发射器以特定频率发射脉冲信号,接收器仅响应同步调制的光信号,避免误触发‌。

抗干扰设计‌

屏蔽电缆和滤波电路减少电磁干扰;部分型号支持环境光自适应补偿,适应强光或粉尘环境‌。

三、遮挡检测与安全响应‌

遮挡判定逻辑‌

当人员或物体进入光幕区域时,遮挡‌至少两束相邻光束‌且持续时间超过阈值(如30ms),接收器判定为有效侵入‌。

单束光遮挡(如小动物通过)通常不会触发报警,避免误动作‌。

信号处理与输出‌

接收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,通过NPN/PNP或继电器接口传输至设备控制系统(如PLC)‌。

控制系统在‌毫秒级响应时间‌内触发紧急停机或报警,强制设备进入安全状态‌。

四、安全冗余与可靠性设计‌

多光束冗余检测‌

采用多通道光幕(如48束光)和双电路设计(Type 4安全等级),即使部分光束故障,仍能维持防护功能‌。

逻辑同步与自检‌

发射器与接收器通过同步信号确保光幕逻辑一致;设备定期自检光束完整性,异常时自动锁定或报警‌。

核心优势‌

非接触防护‌:避免物理接触损伤,适用于高速冲压、机器人协作等场景‌。

高精度与灵活性‌:光轴间距可调,适配不同设备需求;支持区域分级保护(如警告区与停机区)‌。

工业级可靠性‌:符合ISO 13849等安全标准,保障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‌。

通过上述红外线原理,安全光栅在工业生产中实现了高效、精准的安全防护,平衡了设备效率与人员安全‌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在线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