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今天,安全光栅已成为工业生产线、机械设备不可缺少的安全防护装置。它利用红外光束构建一道“看不见”的防护墙,一旦有人或物体进入防区,设备会自动停机,从而有效防止机械伤害。
但很多人在选型时,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参数——光束间距。它直接关系到设备能“看得多细”,也就是防护的精准程度和安全等级。那么,光束间距到底是什么?它又是如何影响安全性能的呢?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个问题。
什么是光束间距?
光束间距,简单来说,就是安全光栅中相邻两束红外线之间的距离。它的单位一般是毫米,常见的有10mm、20mm、30mm、40mm等。光束间距越小,意味着红外线分布越密集,探测能力越细腻;间距越大,则适用于检测较大的物体或肢体。
光束间距与安全等级密切相关
在实际应用中,光束间距与能防护的部位直接挂钩:
10mm光束间距:可检测到手指,适用于对人员安全要求极高的高危设备,如冲床、剪切机、封装机械等;
20mm光束间距:可检测到手掌,适用于普通加工设备、自动装配线;
30-40mm光束间距:用于检测手臂或身体,适用于人员不能靠近设备,只需远程监测的场景,如大型物流系统、机器人作业区等。
所以,选择光束间距并不是越小越好,而是要根据具体作业风险等级和防护需求来决定。
光束越密,防护越细,但也有代价
小间距带来更高的安全性,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高的精度要求。比如10mm光束间距的光栅,由于光束数量多、结构紧凑,对加工精度、对光调试和抗干扰能力都有更高要求。
此外,光束越密,设备的响应也越灵敏,稍有遮挡就会触发停机,可能会影响效率。因此,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要综合考虑成本、效率和环境因素进行权衡。
如何选对光束间距?
一看用途,二看风险等级,三看现场条件。
如果是人员频繁操作、手指可能进入危险区域的场景,比如冲压、焊接、点胶等,优先选择10-20mm光束间距;
如果只是阻止身体靠近,监控进入范围,30-40mm即可;
同时要考虑是否有油雾、粉尘、高温等干扰因素,选择抗干扰能力更强的产品型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