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,光电检测技术是实现智能化、高效率与本质安全的核心支撑。其中,测量光栅(Measurement Light Grid)与安全光幕(Safety Light Curtain)作为两类广泛应用的光电传感装置,常被部署在同一生产线上,协同完成检测与防护任务。尽管二者在外观上极为相似——均由发射器和接收器构成,通过红外光束形成“光栅”区域——但其技术原理、设计标准与系统集成方式存在本质差异。深入理解这些差异,并制定科学的集成方案,是确保自动化系统高效、安全运行的关键。
一、技术差异:功能定位决定设计逻辑
1. 核心功能不同
- 测量光栅:专注于非接触式尺寸测量与位置识别。通过高密度光束阵列实时捕捉物体轮廓,计算其高度、宽度、厚度或通过数量,输出精确的测量数据。
- 安全光幕:专用于人员安全防护。在危险机械区域(如冲压机、机器人工作区)建立保护屏障,一旦检测到人体侵入,立即触发急停信号,强制设备停机。
本质区别:测量光栅是“信息采集设备”,安全光幕是“安全执行装置”。
2. 技术标准与安全等级
- 测量光栅:遵循通用工业标准,无强制安全认证要求。其设计重点在于分辨率、响应速度与测量精度,通常不具备功能安全等级(如SIL、PL)。
- 安全光幕:必须符合国际功能安全标准,如IEC 61496、ISO 13849-1、IEC 62061等,并通过TÜV、UL、CE等安全认证。其安全等级通常为Type 4 / SIL 3 / PL e,具备冗余设计、自诊断功能和双通道输出(OSSD),确保单点故障下仍能安全停机。
3. 关键性能参数对比
参数 | 测量光栅 | 安全光幕 |
---|---|---|
分辨率 | 1mm、2mm(高精度) | 14mm、20mm、30mm(满足安全距离) |
响应时间 | ≤5ms(高速采样) | ≤10~20ms(满足安全停机时间) |
输出信号 | 模拟量(4-20mA)、RS485、Ethernet、PNP/NPN | 安全输出(OSSD),双通道晶体管 |
自检功能 | 基础状态指示 | 实时自诊断,故障自动报警 |
控制回路 | 普通PLC输入 | 必须接入安全PLC或安全继电器 |
说明:安全光幕的光束间距并非越小越好,需根据ISO 13855标准计算安全距离后确定。
二、集成方案:协同工作,提升系统智能化
在复杂自动化系统中,测量光栅与安全光幕往往需要协同工作,实现“安全防护”与“智能检测”的融合。以下是几种典型集成方案:
方案一:独立运行,逻辑互锁
- 应用场景:自动化分拣线、机器人上下料站
- 集成方式:
- 测量光栅负责检测工件尺寸与位置,数据上传至PLC或上位机用于分类或引导。
- 安全光幕独立接入安全控制回路,一旦被遮挡,立即切断设备动力源。
- 通过PLC程序实现逻辑互锁:仅当安全光幕处于“安全状态”时,测量系统才允许启动;反之,测量异常可报警但不强制停机(除非涉及安全)。
方案二:区域屏蔽与消隐协同
- 应用场景:机器人工作站、自动装配线
- 集成方式:
- 安全光幕配置区域屏蔽(Muting)功能,允许机器人机械臂在特定时段穿过光幕而不触发停机。
- 测量光栅用于检测工件是否到位,其信号作为“屏蔽使能”条件之一。
- 逻辑控制:仅当测量光栅确认工件已就位,且安全控制系统授权后,才允许屏蔽功能激活,实现“测量触发、安全护航”的智能协作。
方案三:多区域分层防护
- 应用场景:大型冲压生产线、立体仓库
- 集成方式:
- 外层部署安全光幕,形成人员禁入区,实现一级安全防护。
- 内层布置测量光栅,用于监控物料流动、堆叠高度或产品尺寸。
- 系统分层管理:安全层优先级最高,任何安全事件立即中断所有测量与生产流程。
三、集成设计要点
- 信号隔离:安全光幕的OSSD输出必须与测量信号物理隔离,防止干扰导致误动作。
- 时间同步:在协同控制中,确保测量数据采集与安全状态判断的时序一致性。
- 安装布局:避免光束交叉干扰,合理规划安装角度与距离,必要时加装防护罩。
- 系统诊断:采用支持PROFIsafe、CIP Safety等协议的设备,实现远程监控与故障预警。
- 合规性审查:集成方案需通过风险评估(如EN ISO 12100),确保符合机械安全指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