测量光幕,一听名便知,其任务就是“测量”.工厂常用来探测物体大小,位置,个数或轮廓等。许多人看了都有些纳闷:成排的红外线,明亮的小灯如何测得准确大小?今以通俗方式向大家谈谈其原理及精度问题。
首先要了解一个核心概念,即测量光幕实际上是一排“电子眼”。这些“眼睛”整齐地排列成一条直线,射出红外光束,又收到返回的信号。当有物体阻挡光束时,光幕可以探测出是什么光束阻挡。光束的多寡,位置及遮挡的先后顺序是其衡量物体信息的重点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:假设有一排红外光束,每隔1毫米发射一束光,当一个物体挡住了从第5束到第15束光线,光幕就能计算出物体的宽度:就是11毫米(第五束至第十五束,共计11束)。若物体运动了位置,则哪一束光线受到阻挡而发生变化,从而可以探测到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。
测量光幕既可测量宽度也可测量高度,厚度或轮廓。例如,有两列光束,其中一列位于上,另一列位于下,对上、下两列遮挡光束同时进行探测,便可计算出该对象的身高。再高级一点的测量光幕,还有成百上千束光,可以扫描复杂的轮廓,输出物体的二维或三维尺寸信息。
那么精度如何呢?这取决于光幕自身光轴间距以及分辨率。光轴间距越大,精度越高。以1毫米光轴间距的光幕为例,从理论上讲,我们可以测定其毫米级的大小;光幕的光轴间隔为0.5毫米,其精确度可以达到半毫米的标准。就工业检测而言,这样已能够满足多数零件尺寸,包装及计数等方面的需要。
当然精度也与安装有一定的关系。若光幕不对齐,或离物体太远,或环境光的干扰过强,都会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。因此实际应用时,工厂将重视光幕固定,调试和防护措施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可靠性。
测量光幕具有十分明显优势:
速度快—红外光束瞬时扫描,物体通过即可测量,无需触摸,不影响生产速度。
非接触—不与物品接触,以免划伤和污染,适用于高速生产线。
可连续测量—可实时探测尺寸的变化便于质量控制。
